类比式教学:结构化视域下高中数学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杨易兰

湖北省利川市第一中学 湖北利川 445400

摘要

在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思维能力,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类比式教学,作为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通过将不同但相似的数学对象或概念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其内在联系与本质属性,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与深化。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强调了类比式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随后,从知识结构的系统化构建、类比思维的培养以及教学案例的实践应用等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了类比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路径。通过理论探讨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本文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一套可操作性强、实用性高的教学策略,以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创新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


关键词

高中数学;类比式教学;结构化视域;实施

正文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函数与方程数列与极限解析几何等核心知识领域,同样面临着知识点分散、学生难以形成系统认知的挑战。这些知识模块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阶段被分配到不同的年级和学期,若学生缺乏良好的归纳类比能力,那么这些原本紧密相连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在学生的脑海中可能会显得孤立无援,难以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网络。

当学生掌握了类比思维方法,他们能够跨越章节和学期的界限,将零散的知识点通过相似性和关联性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每个概念的本质,还能促使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和解决。类比思维使学生不再局限于某一节课或某一章节的内容,而是能够在整个高中阶段乃至整个数学体系中自由穿梭,实现“学一点,通一片”的学习效果。

一、形有攸归以类生慧概述类比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价值

类比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展现出其独特而深远的价值。它不仅仅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更是深化概念理解、促进知识条理化、训练思维广阔性和深刻性、发展数学迁移能力和创造力的关键工具。在高中这一数学知识体系复杂而庞大的学习阶段,类比思想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类比思想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高中数学涉及大量抽象而复杂的数学概念,这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感受,需要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来把握。类比思想通过寻找不同数学概念之间的相似性,将已知的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未知的数学对象中,使得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相对具体和易于理解。例如,在学习对数函数时,学生可以通过类比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快速把握对数函数的本质特征,理解其对数运算的规律[1]。这种通过类比深化概念理解的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二)类比思想促进了知识的条理化和系统化

高中数学知识点繁多且相互关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到难以把握整体的知识框架。类比思想通过揭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清晰、有条理的知识网络。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时,学生可以通过类比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发现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从而系统地掌握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这种系统化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助于巩固学生的记忆,还能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类比思想在训练学生思维广阔性和深刻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中数学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要求他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等高级思维能力。类比思想通过鼓励学生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解题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尝试新的类比和迁移策略,这不仅能够拓宽他们的解题思路,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意识。例如,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类比平面几何中的相关性质和定理,探索立体几何中的类似问题,从而发现新的解题方法和思路[2]

二、事类相推 形以群聚结构化视域下的类比式教学原则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引入类比式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促进他们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遵循一系列结构化视域下的类比式教学原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纵向贯通,构建知识逻辑链”和“横向联结,拓宽知识广度”。

(一)纵向贯通,构建知识逻辑链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纵向贯通是构建完整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的重要手段。这一原则强调从知识的源头出发,逐步深入到各个具体环节,最终形成一条清晰的知识逻辑链。

教师需要对高中数学知识体系进行纵向梳理。高中数学内容广泛,包括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多个分支,而每个分支内部又包含多个子领域和核心概念。通过纵向梳理,我们可以将这些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可以从基础概念出发,逐步推导出相关定理、公式和性质[3]。例如,在函数部分,我们可以从函数的定义出发,逐步引出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初等函数(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以及复合函数、分段函数等更高级的概念。这样,学生就能清晰地看到每个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在纵向梳理的过程中,核心概念的深度挖掘和类比迁移显得尤为重要。核心概念是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基石,它们不仅承载着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还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特别关注这些核心概念的教学和挖掘。

(二)横向联结,拓宽知识广度

在纵向贯通的基础上,横向联结是拓宽学生知识广度、促进知识融合的关键。这一原则强调跨章节、跨知识点的类比整合,帮助学生构建更为全面的数学知识网络[4]

高中数学中的各个章节和知识点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类比整合的方法将这些看似独立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例如,在解析几何部分,教师可以将直线与二次曲线的性质进行类比整合。直线作为最简单的几何对象之一,其性质相对简单且直观;而二次曲线则包含了更为复杂的几何特征和代数表达式。然而,通过类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直线与二次曲线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如对称性、渐近性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相似性质进行类比整合,从而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除了跨章节的类比整合外,教师还可以进行跨知识点的类比整合。例如,在数列部分我们可以将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性质进行类比整合;在三角函数部分我们可以将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进行类比整合等。这些类比整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拓宽知识广度、促进知识融合;还能够提升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巧“类比”、搭建框架:结构化视域下基于类比思想的教学策略

一)概念类比,深化理解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概念类比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降低对新概念的认知难度,还能通过类比揭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深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1.类比引入新概念,降低认知难度

新概念的引入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为它们通常是抽象且陌生的。通过类比引入新概念,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熟悉或已掌握的概念作为桥梁,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新概念的学习。这种教学方法不仅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在引入新概念时,教师首先需要明确新概念与旧概念之间的相似性。例如,在学习对数函数之前,学生已经对指数函数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指数函数描述的是底数在指数作用下的增长或衰减规律,而对数函数则是其逆运算,描述的是在给定增长或衰减结果下求解指数的过程。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已知底数和指数,我们如何计算函数的值?这是指数函数的基本问题。接着,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如果已知底数和函数值,我们如何求解指数?这个新问题就自然地引出了对数函数的概念。通过这样的类比引导,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对数函数的基本含义,还能感受到它与指数函数之间的紧密联系。

2.通过类比,揭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

概念类比不仅有助于新概念的引入,更重要的是能够揭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许多概念看似独立,实则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通过类比教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揭示这些联系,从而形成对数学知识体系的整体认识。

以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为例,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在多个方面。从运算关系上看,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互为逆运算。这意味着,一个指数函数表达式可以转换为一个对数函数表达式(在定义域内),反之亦然。这种运算关系揭示了它们在数学上的等价性。从图像特征上看,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图像也呈现出一定的对称性。例如,自然指数函数y=ex的图像与以e为底的自然对数函数y=lnx的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这种图像上的对称性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两个函数之间联系的理解。从性质上看,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在定义域、值域、单调性等方面也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例如,它们都有各自的定义域限制;在各自的定义域内都是单调函数等。这些性质的相似性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两个函数的理解记忆,还为他们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函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知识类比,构建网络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知识类比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教学策略,它帮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与联系,巩固已有知识的同时,不断拓展新知,最终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通过知识类比,学生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解题能力和学习效率。

1.新旧知识类比,巩固与拓展并行

新旧知识的类比是知识构建网络的关键步骤。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将其与新知识进行对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从而实现知识的巩固与拓展并行。在三角函数与反三角函数的类比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性质、图像以及应用,然后逐步引入反三角函数的概念,通过对比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学生对两者的理解。

在引入反三角函数之前,教师需要确保学生对三角函数有深入的理解。这包括正弦、余弦、正切等基本概念的定义、性质、图像特征以及它们在解三角形、复数运算等领域的应用。通过复习这些内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巩固三角函数的基础知识,为学习反三角函数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设计一系列关于三角函数的练习题,如求值、化简、证明等式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2.拓展新知识

在巩固了旧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开始引入反三角函数的概念。反三角函数是三角函数的逆运算函数,它们与三角函数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可以通过类比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反三角函数的性质、图像以及应用。例如,教师可以先给出反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范围,然后让学生尝试根据定义域内的值求解对应的反三角函数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三角函数与反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范围的不同之处以及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如正弦函数与反正弦函数之间的反函数关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反三角函数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们与三角函数之间的联系。

三)思维类比,拓展思路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思维类比被视作一种极为关键的教学策略。它不仅能够在解题过程中帮助学生灵活调用已学知识,还能有效拓宽他们的解题思路与策略,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类比思维的核心在于,通过比较已知的问题或情境与类似但不同的问题或情境,发现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并将已知问题的解决方法迁移到新问题中。这种思维方式能够打破学生的固有思维模式,促使他们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从而找到更多可能的解决方案。

以高中数学的立体几何领域为例,其中有一个经典难题曾让众多学生感到困惑。这个问题要求证明,在一个正四面体A—BCD内部任意选取一点P,该点到四面体每个面的距离之和是一个恒定的常数。面对这样抽象且复杂的几何关系,许多学生在初次接触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难以直观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解题的切入点。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的类比解题”方法。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是高中数学中两个重要且紧密相关的领域,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和内在联系。通过类比这两个领域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立体几何的本质特征,并拓宽解题思路。

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将“正四面体A-BCD内的任意一点P到各个面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这一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等边三角形内的任意一点P到三角形的三边距离之和等于常数”这一平面几何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在平面几何中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解题方法来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进一步地,对于等边三角形内的任意一点P到三角形的三边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问题,教师通常会引导学生采用“面积法”进行求解。即利用等边三角形的面积和点P到三边的距离之间的关系来求解问题。在类比推理中,教师可以将平面几何中的“面积法”迁移到立体几何中,采用类似的“体积法”进行求解。具体来说,就是利用正四面体的体积和点P到各个面的距离之间的关系来求解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正四面体A-BCD划分为四个小三棱锥,这四个小三棱锥的高分别为点P到正四面体的四个面的距离。由于这四个小三棱锥的体积之和等于正四面体的体积,且这四个小三棱锥的底面积都是正四面体的一个面的面积,因此,学生可以通过求解这四个小三棱锥的体积之和,来求解点P到各个面的距离之和。这样的类比解题方法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立体几何中的难题,还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

 

通过类比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我们不仅解决了这个看似复杂的立体几何问题还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和策略。更重要的是我们培养了学生的类比思维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学会了如何运用已知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综上所述,类比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教学策略,也为学生开辟了一条深化理解、拓展思维的新途径。在结构化视域下,通过知识类比和思维类比,我们能够更加系统地组织和呈现数学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网络,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实践类比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构建知识网络、拓展思维广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艳阳.高中数学类比教学模式的研究[J].语数外学习:高中数学教学(中), 2014.

[2] 李雪平.高中数学类比思想的应用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11):2.

[3] 王波.高中数学类比思维的运用分析[J].高考, 2018(27):1.

[4] 李响.培养高中生数学类比推理能力的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