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育人的困境反思和路径优化——基于多元主体协同育人视角的分析
摘要
关键词
高校;网络育人;多元主体协同
正文
网络新媒体以其即时性和交互性的内容生产、传播形式为特征,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复杂且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其在较好地满足大学生多样性和个性化的认知、学习、社交、娱乐等方面需求的同时,转变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网络传播环境的交互性、多元性、冲突性等复杂特征,加之大学生思维的简单化、片面化特点,易导致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偏误。对此,高校必须充分认识网络育人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从源头防控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准确研判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通过教育引导对大学生的认知偏差和行为习惯进行矫正,从而提升网络育人效果。高校亟需凝聚各部门教职员工合力,建立专业育人队伍,激发全员协同配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网络育人体系。
一、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
互联网具有两面性,经网络发布、传播的各类负面信息和资源可能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乃至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也会导致网络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推进高校内部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是提升高校网络育人效果、打造高水平管理服务队伍、持续推动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高校应以大学生实际需求为导向,加强校内驱动,从育人主体、育人资源和实践层面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模式。
(一)拓展网络育人主体
当前阶段,高校内部网络育人的主力军通常被认为是思政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实际上,仅从“履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这一含义出发,网络育人“主体”内涵的界定范围就应当加以扩展。网络育人内涵丰富,覆盖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文化建设等方面,为推进网络育人协同管控机制建设,高校应统筹多方力量,除思政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外,各专业教师、行政管理人员、二级学院、校内各部门(包括但不限于网络信息化管理部门、学工部、宣传部、团委等),均应整合网络育人资源,强化人员和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和沟通配合,着力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的“多元主体协同”网络育人模式。
(二)丰富网络育人资源与实践
1.课程建设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对于高校而言,思政课程的开设必须牢牢把握大学生思想脉搏,广泛生产和传播高质量、高品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顺应当代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高校须引导思政课教师将课程育人与网络育人有机结合,依托大学生身心发展实际,高标准、高水平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对此,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可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进行发声,有温度地对热点问题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阐释,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声入人心”,以此作为开展网络思想引领的基础。
2.平台建设层面。当前高校所打造的各类网络育人平台以理论教育与实践内容有效结合为目标。平台内容生产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同时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然而,网络育人平台的建设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高校在政策支撑、技术保障、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持续性扶持,确保平台资源建设稳定长远发展。此外,国际形势的愈发严峻,部分国家和组织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特点进行价值观输出或网络意识形态渗透,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较大挑战。为应对此类情况,高校须紧密围绕网络育人目标,强化特色平台建设,充分发挥育人主体在思想价值引领、内容生产供给、网络安全维护等领域的职能作用;同时,深入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传承规律,推动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化传播新阵地,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对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进行培育、宣传,强化正面引导。
3.管理服务层面。在占领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前提下,高校亟需建立完善事前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监测机制,管理者必须能够敏锐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将管理服务育人融入日常工作之中。在应对校园突发事件所引发的网络舆情时,充分发挥育人工作队伍对网络舆情的甄别、处置和驾驭能力,引导网络舆论良性发展,最大程度提升舆情处置效果。
为适应网络“嵌入”生活、万物互联的新生态,高校网络育人还必须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学校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智慧校园APP等线上线下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深层次洞悉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和身心发展需求,广泛生产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的网络内容,发挥网络的浸润式育人功能,以网络文化建设带动育人工作开展。
二、高校网络育人的现实困境
(一)网络素养有待提升
随着我国网络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使用互联网服务的门槛和成本愈发降低。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大环境,网络素养已成为健康用网的关键。《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2024)》调研结果显示,调查主体的网络素养稳步提升,但网络信息辨识和批判能力、网络规范认知能力等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调查主体的上网时间与网络素养成反比。《新时代数字青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2023)》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素养整体平均得分略高于青少年及初中生得分,同样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出于学业、社交、科研、娱乐等需求,对于互联网高度依赖,加之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更决定了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二)舆论引导难度空前
互联网是多元思想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交锋的场域,这导致了网络舆情事件源头往往多元且复杂。“Z世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原住民,正处于知识积累和价值观形成时期。他们对于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密切,乐于在互联网上利用“网言网语”进行广泛的交流互动。然而,互联网流量的“野蛮生长”加之“大数据”对信息空间的挤占,使得大学生极易受到不良社会思潮乃至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少部分大学生价值观不够坚定,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较弱,被网络中纷繁复杂的信息诱导后思想观念逐渐脱离社会现实,丧失温良的宝贵品格而变得“戾气十足”,进而引发各类网络群体性事件乃至负面舆情危机的出现。
(三)基层队伍建设薄弱
网络育人工作的开展落实离不开政治素质过硬、理想信念坚定、业务能力突出的多主体专业化育人队伍。笔者所在地区多所高校的聘用人员信息显示,网络育人工作队伍中具备网络新媒体相关工作经验或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占比仍不高:从专职辅导员队伍看,随着辅导员队伍扩充、人员基数增加,使得这一网络育人队伍建设“短板”愈发凸显,不少辅导员(尤其是新入职辅导员)尚不具备较强的媒介素养或新媒体工作经验,从事网络新媒体相关工作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这无疑成为掣肘网络育人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专任教师和行政人员而言,较难实现业务能力与网络育人的渗透、融合,这一因素同样对网络育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了打击。如何响应时代呼唤,聚焦大学生成长之需,发挥育人角色之所长,在实践层面利用网络新媒体提升大学生运用网络信息资源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能力,是提高网络育人积极性,进而提高网络育人能力的切入点和关键点。
三、高校网络育人的优化路径
为着力提升网络育人工作实效,可从多元主体协同育人视角出发,优化育人理念、内容、形式:其一,从宏观角度加强顶层设计和支持,从学校层面统筹部署,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营造良好网络生态;其二,重视各类育人资源整合,不断提升课程和实践协同育人的针对性、吸引力和实效性;其三,注重多元化专业化队伍打造,持续抓好工作队伍政治建设、结构优化、能力提升等方面。
(一)思政育人和文化育人相统一
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凝聚价值共识方面的功能,是高校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网络育人格局的根本保障。通过党政齐抓共管,统筹协调校内各方资源,制定激励政策,激发各部门、各主体网络育人全员参与和协同配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增强协同育人共识带动高校网络育人的全域覆盖和全员参与。
从育人作用发挥途径展开,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和思政育人在功能层面彼此契合,相互完善。网络文化育人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新的平台,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塑造和网络道德素养提升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推动网络文明建设,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巩固网络文化育人成效。在网络文化育人层面,高校应当充分发掘本校历史资源,以特色网络文化品牌建设为目标,促进网络与特色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在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同时,营造校园特色文化氛围,实现网络文化活动的多元传播。
(二)课程育人和实践育人相统一
课程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高校应当进一步协调课程与育人的关系,通过构建信息化实践路径,打造方向明确、思政味道浓郁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群,促进各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着力将网络素养教育融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课程建设中,使其作为网络育人的重要内容。通过创新理念,调动多媒体资源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系统全面、生动深入地解读社会发展新理念、新热点、新规律,主动关注大学生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的动态变化;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功能,将其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续,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结合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多样化渠道,推动高校课堂教学与实践历练、网络文化与现实生活的互动。
(三)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相统一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开展网络育人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如何高效管理和利用好网络平台资源服务师生,为师生间架起有效互通桥梁,以及如何创新设计和实施教育管理活动,为师生提供个性化、数智化、精准化服务。对此,高校必须不断完善校园信息服务和舆情防控机制,及时清除校园网络中潜在的不良信息,谨防错误思潮以网络渠道的渗透,打造清朗的校园网络空间;在坚守网络阵地的同时,积极培育能够满足数字化育人需求,师生“会用、想用、爱用”的应用服务平台,打破教育主客体之间的网络圈层交互屏障和“思想壁垒”;充分发挥管理和服务的协同作用,推动网络育人工作向“以服务促管理,以教育促发展”转变。管理层面,从以教工“自上而下”管理为主向“自上而下与自主管理协同”转向,以学生党员、学生骨干为抓手,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网络环境管理和维护,通过日常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和校园网络管理制度,以相互约束、相互监督促进网络风险防范和保护意识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