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赏析民族音乐的有效方法

期刊: 素质教育 DOI: PDF下载

张译丹

东北师范大学北湖明达学校,吉林 长春 130000

摘要

民族音乐作为激发想象、集聚灵感、抒发情感的重要艺术文化资源,是教师实施美育的重要辅助手段。文化视域下,对民族音乐融入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的路径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合作探究、引入乐器、情境体验、自主创编等多元手段,不断挖掘民族音乐背后的文化意义,为学生展示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

小学音乐;低年级;民族音乐

正文


、合作探究,提升文化认知

民族音乐作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在小学阶段,教师可以借助小组合作的主题探究模式,在同一单元教学主题的引领下帮助学生构建民族音乐学习的文化知识体系,了解民族音乐背后的历史内涵,感受中华文化的绚烂多姿。

以《我的祖家是歌乡》歌曲教学为例,为了使学生在演唱歌曲时更好地体会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教师要积极发挥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在《我的祖家是歌乡》歌曲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民族音乐”这一教学素材,开展“五彩民歌风——一首歌曲,一个民族”主题活动。

首先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从“五彩民歌风”单元教学曲目中选取不同的曲目,组成不同的民歌小组,包括《花儿与少年》青海民歌组、《我的祖家是歌乡》台湾高山族民歌组、《月光下的凤尾竹》傣族民歌组、《跳柴歌》黎族民歌组等。为了让各个小组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歌曲演唱中,教师可以在演唱前让各小组利用互联网、短视频平台等多种手段收集各民族音乐背后的故事,以PPT课件或视频的形式在音乐课堂上进行展示与分享,使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文化背景有基础性的了解,为后期民族音乐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例如,傣族民歌组学生在互联网的助力下,发现《跳柴歌》是黎族传统民歌,不仅可以演唱,而且可以加入一些舞蹈动作。黎族作为最早居住在海南一带的民族,每年都会在三月初三这天聚集各村寨的同胞在旷野上举行射击、跳竹竿、对歌等一系列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俗民风活动。

作为音乐教育的引导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工协作,部分学生收集民族文化信息并在班级中进行科普,另部分学生可以排练《跳柴歌》歌曲演唱及设计编排舞蹈,为班级学生带来视觉盛宴,其他学生可以研究“跳竹竿”活动的开展方式。从“民族文化、乐舞文化、特色活动”等多个角度带领学生了解民族音乐背后蕴含的民族特色,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黎族音乐与舞蹈背后蕴含的民族文化魅力。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效融入民族音乐元素,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提高学生的音乐课堂参与度,引导学生主动收集、分享民族音乐故事,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发挥小学音乐学科的育人作用。

二、引入乐器,加强文化渲染

民族音乐作为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教育力量和强烈的艺术魅力。教师要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充分利用民族乐器等独特性资源,选取别具匠心的民族音乐,借助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从拍子、曲调、符号等多方面出发,教授民族音乐歌唱技巧,不断探求民族音乐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可能性,为小学音乐教学增添更加浓郁的民族气息,让民族音乐的独特审美价值深深植根于每一位学生的心中,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

例如,在苏少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鼓乐传情”的乐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鼓”这一民族乐器的教学核心,将“鼓”这一乐器融入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到“鼓”这一民族乐器的“听与唱”系列活动中,还需要引导学生真正学会使用“鼓”这一打击乐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民族音乐的学习与实践中。

教师鼓励学生尝试敲打面前的桌子,模仿“鼓”的声音打出《滚核桃》中第一个乐句的节奏。此时学生对节奏的乐理表达已经有了初步的概念,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鼓”这一民族乐器,从腰鼓、两杖鼓、渔鼓、同鼓、花盆鼓等乐器种类,鼓身、鼓面、鼓皮、鼓槌等乐器结构,以及鼓噪、鼓舞等乐理表达出发,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的传统鼓文化。教师教授完“鼓”这一民族乐器的正确击打方式后,可以让学生根据《滚核桃》乐曲的节奏,打出对应的鼓点节奏旋律。同时向学生传授有关民族音乐的特殊演唱技巧——和声,让感兴趣的学生通过嗓音与鼓音的类比延伸,感受《滚核桃》乐曲加上和声后,在演唱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已有教学资源,将民族音乐、民族乐器、民族文化等多种元素融入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不断积累乐理知识,涵养民族素养,塑造文化自信。在节奏欢快的乐曲演唱中引入“鼓”这一民族打击乐器,同时巧妙融入舞蹈元素,让学生在“演、奏、舞”合一的音乐课堂上不断汲取“鼓”文化背后催人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不断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通过民族音乐文化的渲染,帮助学生净化心灵、丰富情感。

、情境体验,赓续传统文化

对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除了开展节拍等乐理知识的教学外,还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通过“视频引入、补充想象”等特定教学情境的设定,让学生在掌握音乐知识的同时尽情演唱民族歌曲,体验民族音乐背后蕴含的情感内涵,树立正确的民族音乐文化价值观。

四、自主创编,传播文化名片

小学音乐课堂坚持以“以美育人”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将彰显民族文化韵味的民族音乐融入课堂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民族音乐进行二次创编,挖掘新时代背景下古典民族音乐的“重生”方式,为民族音乐、民族文化的传承不断注入新动力。

例如,在“情系江淮”有关江苏扬州民歌《拔根芦柴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此作为教学的主要素材之一,让学生尝试对《拔根芦柴花》进行二次创编。音乐作为能够给人们带来艺术享受的主要工具之一,对音乐作品情感的把握是二次创编的基础,学生只有先深入了解该音乐作品的创作理念、创作背景,才能在此基础上不断积累再次创作的灵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音乐作品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拔根芦柴花》的创作背景,即这一邵伯秧号子背后有关“莺歌夺取歌王称号”的美丽传说,以及乐曲借“芦柴花”起兴,兼融江南与江北、劳动歌曲与抒情山歌的民族乐曲特色。随后引导学生对《拔根芦柴花》进行听唱赏析,感受独属于扬州民歌的音乐文化魅力。

五、小结

低年级音乐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要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可,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保护观念,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视域下,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觉承担起继承与发展民族音乐的时代重任,形成文化价值观念,树立文化自信,发挥民族音乐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陆惠科.漫谈文化视域下的小学民族音乐教学[J].中小学音乐教育,2022(12)

[2] 王粲.民歌资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价值及多元化应用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2(32)

[3] 侍玉贞.鉴赏民族音乐提升学生文化理解能力[J].教书育人,2023(1)

[4] 朱红霞.小学音乐教育中重视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教师,2014(S2)

[5] 吴海丽.民族特色与小学音乐教学的融合[J].知识窗(教师版),2014(11)

[6] 段朦.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小学生,2019(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