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长城沿线非遗的历史见证、多元交流与活态传承
摘要
关键词
文旅融合;长城沿线非遗;历史见证;多远交流;活态传承
正文
秦皇岛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深度开发自身文旅资源是提升城市潜力的重要举措,而长城作为秦皇岛的一个重要文旅名片,如何进一步挖掘长城文旅价值也引发了相关从业者的重视与关注。一直以来,以山海关、板厂峪为代表的长城景点都是秦皇岛游客的主要目的地,但在具体旅游过程中却缺少地方特色文化的支持,进而导致游客在走马观花的游览形式中未能深度体验秦皇岛长城沿线的文化内核,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游客的感官体验。新时期,加强长城沿线非遗文化的挖掘、展示和传承已成为长城旅游的重要突破口,而秦皇岛文旅部门也十分重视相关内容的开发,并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和效果。
1 历史见证:长城沿线非遗的丰富遗存
秦皇岛长城是明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山海关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关”,有着“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的美誉,因此长城也为秦皇岛带来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从地理角度来看,秦皇岛南邻渤海、北依燕山,东接辽宁,西近京津,可以说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出了与众不同的地方民族文化,而长城沿线地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也创造出许多独特的非遗文化。
秦皇岛文旅单位十分重视长城沿线非遗文化挖掘,经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在传统音乐、民族舞蹈、戏曲曲艺以及书法美术等众多领域持续挖掘出许多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进而为地方文化建设事业带来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首先,在传统音乐方面,有抚宁鼓吹乐、昌黎吹歌,在表演风格上有着粗犷有力、风趣活泼和热烈诙谐的特点,而浓郁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舞蹈更是相得益彰,使非遗表演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其次,在民族舞蹈方面,秦皇岛有昌黎秧歌、阜宁太平鼓、青龙猴打棒以及卢龙伦派地秧歌等地方民间舞蹈,其形式丰富多样、表演美轮美奂,无不展示出秦皇岛地区人民对生活的无限向往。再次,在戏曲曲艺方面,戏曲有京剧、评剧、河北梆子以及皮影戏等形式,曲艺则有相声、乐亭大鼓、西河大鼓等艺术形式,其中最具秦皇岛地方特色的戏曲曲艺形式为皮影戏、乐亭大鼓和西河大鼓,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和追捧。最后,在书法美术方面,萧显写匾以及秦始皇东渡求仙壁画都展示出了秦皇岛地区在书法和美术方面的成就,特别是山海关“天下第一关”牌匾更是以雄健潇洒、苍劲有力著称,并在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除此之外,秦皇岛地区还有着杂技、传统体育游艺等艺术形式,其中秦皇岛少北拳、通背太祖苗刀、大陀螺以及吴氏太极拳等,都是近年来文旅部门大力挖掘和推广的非遗文化内容,从而赋予秦皇岛更多优质的文旅资源。
2 多元交流:长城文化的交融与共生
长城地区作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界线,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定位赋予了其鲜明的文化烙印,即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后的长城文化。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经过数千年的融合发展,我国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民族文化,长城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一环,需要在现代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建设事业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而加强文化交融与共生也是当下文旅部门的主要工作目标。
新时期,秦皇岛文旅部门在深度挖掘非遗文化的过程中也十分注重其创新和发展,通过创设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来实现多元文化之间的交融与共生,并致力于打造一个鲜明的秦皇岛本地品牌形象。例如在一些旅游活动中,由文旅部门牵线,邀请众多民间艺术组织和非遗传人进行表演,并在此过程中也开展深入的文化交流,从而为艺术的发展带来新的灵感。此外,秦皇岛文旅部门也多次组织开展长城非遗文化交流活动,这些都大力推动了秦皇岛地区非遗文化的交融,并为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实现秦皇岛非遗文化的共同发展,文旅部门还致力于创设多样化展示机遇,为各种非遗文化提供展示平台,例如在旅游景区开展非遗文化表演活动,并推动相关活动的常态化发展,如此即为非遗文化表演人员带来经济收益,同时也赋予景区更多的文化属性和深层次的感官体验。此外,秦皇岛文旅还十分重视本地非遗文化的“走出去”,在一些地区文化交流中积极推广地方非遗文化,并使其逐渐发展成为秦皇岛的一个“名片”。
3 活态传承:文旅融合背景下长城沿线非遗的保护与发展
近年来,旅游产业逐渐发展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支柱产业,而开发地方文旅资源也受到了政府职能部门的高度关注。秦皇岛文旅资源丰富,特别是依托长城、渤海等旅游资源成为中国北方一个重要的旅游城市。新时期,秦皇岛文旅部门十分重视本地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并将非遗文化作为核心来赋予当地旅游更深层次的感官价值,同时也在此过程中实现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在传统旅游方面,文旅部门通过打造非遗主题旅游项目,例如规划旅游线路、建设非遗展示场馆以及组织非遗文化活动等形式,将非遗文化与旅游产品进行深层次的融合,这样即丰富了文旅资源的内容,同时也给游客带来深度的文化体验。从效果上来看,这种非遗文化与旅游项目结合的形式贴合了当下游客的审美体验需求,可以说是激发地方文旅市场的重要契机。而在非遗文化活态传承方面,秦皇岛文旅部门也十分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例如在非遗文化所在地区开发展示馆、体验馆以及培训班等,让游客能够亲身体会非遗文化的魅力,进而激发其兴趣和热爱。此外,文旅部门还积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展示非遗文化,例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方式来对非遗文化进行数字化保护和展示,从而使其展示效果更加生动和形象。
4 结束语
在全国文旅市场蓬勃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秦皇岛文旅部门准确抓住发展机遇,通过大力推动地区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实现了地方文旅资源的进一步挖掘和开发,同时也在宏观层面上进一步丰富了长城非遗文化的内容。相信在秦皇岛文旅市场的持续发展过程中,非遗文化必然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并通过多样、鲜明和特色的特点来吸引大批游客。总而言之,非遗文化的见证、交流和传承是新时期激发地区文旅资源的重要突破口,相关从业者要高度重视该领域的发展,如此才能推动我国文旅市场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颖,崔琳. 冀东长城文化带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J]. 西部旅游,2023(9):6-8.
[2] 王玉扩,席永平,刘博浩. 长城沿线传统技艺打树花的传承困境与纾解路径[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24(2):76-79.
[3] 谢战军,董红玉,梁永国. 河北井陉长城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 西部旅游,2023(6):30-32.
...